时代财经APP
时代财经APP

立即扫码下载

随时获取最新资讯

时代财经微信

立即扫码关注

随时获取最新资讯

时代财经APP

企业第一财经读本

时代财经APP

对话汤国华:不要用现代化的审美“保护”古建筑

作者:张梦婕 2019-11-20 14:31

对于古建筑的商业化发展,汤国华认为,故宫的商业化搞得很红火,但基本上只是在文物环境里面的一些空地和非文物本体中。从这一点来说,故宫对商业化的把握程度还是合理的。

今年4月,法国巴黎圣母院遭遇大火,大教堂标志性尖塔被烧毁,举世震惊;10月31日,日本冲绳世界文化遗产首里城发生大火,几乎全被烧毁,损失惨重。每一处文化遗产的灭失,都意味着其所承载的一段历史和文化的消失。这些事故令人扼腕痛惜之余,也将建筑遗产保护的课题摆到了人们面前。

作为岭南建筑研究所所长、岭南建筑流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汤国华不仅是教学者——现任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还是实践者。在与岭南建筑结缘的三十多年里,他身体力行,从事岭南建筑物理环境和岭南历史建筑保护的研究、设计和施工督导,主持完成赤岗塔、圣心大教堂、沙面红楼、城隍庙等众多文物单位的修缮工程,并曾在2012年获得“法国艺术与文学勋章”一级骑士勋位。

如今已经71岁的汤国华,仍然奔走在古建筑保护的第一线,日常行程安排得很满。11月12日,在广州沙面文物建筑修缮工作的间隙,汤国华教授接受了时代财经的专访。

汤国华认为,古建筑的商业化发展近几年才提出的概念,以故宫为代表的商业化也很红火,对文物建筑里的一些空地和非文物本体的商业化开发程度把握较为合理。但汤国华认为,对保护古建筑的投入应该要比利用古建筑获取的收益多。而要实现这一局面,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两种人:一种是“有钱人”,一种是“有心人”。

谈到古建筑的保护,汤国华表示,虽然目前社会越来越重视这一话题,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特别现在强调文物建筑和历史建筑的“活化”,到底活化的程度、标准怎么样,现在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一旦把握不好,很容易过犹不及。

对话汤国华

时代财经:你主持修缮的古建筑工程中最满意的作品是?有什么遗憾吗?

汤国华:首先,对“古建筑”的概念要有一个认识,从广义说是建筑文化遗产,包括有保护价值的古建筑和近现代建筑,法定保护的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从狭义说是建于清代及以前的建筑。在此我们提及的“古建筑”是广义的。

我主持修缮的古建筑工程很多,其中我个人比较满意的是广州圣心大教堂。我们研究和施工一共用了13年,1994年初开始研究,2004年开始施工,直到2007年初完全修好。

但这个满意没有达到一百分,一般来说,修缮工程能有90分就算不错了。因为在修缮的过程中不光有许多技术难题,还有业主、施工队、专家、文物建筑的行政主管部门等各方面的沟通问题,有时很难达成共识,必要的时候我们还要做出一些妥协。

还是以圣心大教堂为例,现在的神父都是年轻人,他们认为教堂里应该布置得金碧辉煌。圣心大教堂正门有三道大门,中间大门后的一道挡中门恰恰遮挡了水晶灯。业主提出把这道挡中门拆掉,尽管我们并不愿意,但最后在对方坚持下也只好做出让步,拆掉门扇,保留门框。这就是我心目中的其中一个遗憾。

时代财经:跟江浙等地的古建筑相比,岭南的古建筑的特点是什么?在全国的地位是怎么样的?

汤国华:其实岭南的古建筑就是从江浙,或者说古代的中原地区延伸过来的。但是由于岭南的气候跟江浙不同,所以在房屋建筑的功能性上就会有些不同的做法。他们比较强调保温,我们比较强调隔热和散热,所以岭南建筑很讲究通风和遮阳。另外广东一带的台风很厉害,房屋比较注重防台风的功能。

岭南建筑在历史上发展比较迟,所以有些人对其不太了解。但上世纪20年代到80年代,岭南人在近代民主革命和现代改革开放中都起先锋作用。在建筑领域也是如此,民国初期最早引进骑楼、新中国成立初期在现代建筑上的创新等都引起国内建筑界的关注。当时,广派建筑、海派建筑和京派建筑共同带领全国建筑的新潮流。虽然上世纪60年代后三派逐渐式微,但是,80年代初,白天鹅宾馆等建筑又举起岭南新建筑的旗帜。今后,岭南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和人文文化,必然继续产生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岭南新建筑。

时代财经:岭南古建筑保护的发展现状如何?主要存在什么困难和问题?

汤国华:岭南古建筑的保护越来越得到重视。今年7月31日,广东省公布了包括北京路古道遗址在内的174处不可移动文物为第九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其中把很多市级文物、县级文物提升到省级保护的级别,说明对古建筑的保护力度是不断加强的。

还有对于历史街区和古村落的保护也重视了。以前都是文物保护的专业人员在做这方面的工作,但现在很多搞房地产设计的设计院也加入保护行列。随着研究深度越来越深,我认为建筑遗产保护的效果会越来越好。

这种现象一方面是可喜的,但另一方面也令人担忧。因为现在越来越多人加入保护古建筑的行列,部分人的思想、知识可能跟不上,经验也达不到,所以有可能把一些好东西修坏了,改坏了。特别现在很强调文物建筑和历史建筑的“活化”,到底活化的程度、标准怎么样,现在还没有统一认识,很容易过犹不及。

值得注意的是,文物建筑跟历史建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就连我们的媒体都经常把两者混为一谈,把文物建筑当成历史建筑。其实,两者的保护级别是不同的,文物建筑的级别比历史建筑高,保护力度更强。如果把一个文物建筑当成历史建筑去修缮和活化的话,它会损坏文物建筑的真实性。这方面只能通过政府行政主管部门的主导,专家和民众不断地交流学习,还有媒体正确的宣传才能够把广大群众的思想统一起来。

时代财经:在古建筑保护的工程项目中,偶有出现个别以现代化的审美对古建筑翻新变色等现象,对此你怎么看?

汤国华:现在很多人都是用现代化的审美观去看待古建筑,但是文物之所以称之为文物,就是保留了真实的原状,包括原来的审美观和哲学思维,可能在今天我们不一定认为是美,甚至还会觉得它很落后、很丑陋,但是我相信美是永恒的。

现在很多街区的翻新工程会涉及历史建筑的翻新。对于历史建筑,是可以做一定程度的“活化”,因为历史建筑会随着时代变迁而发展,是允许和鼓励人们继续使用的建筑。但假如其中有重要的文物要素,一定注意保持原状,这就是我本人一直强调的“历史建筑中的文物要素”。不要把现代的审美硬加上去。例如北京路口的“歌莉娅概念店”,那幢建筑的文物要素本来保护得很好,但业主却把建筑的外立面全部涂成大片红色,完全改变了建筑的历史外貌,也破坏了历史街区的风貌,这就是把现代审美观强加在古建筑上面的典型例子。

时代财经:近年来,故宫博物院的商业化操作可算是一个较为成功的案例,但也引起了一些质疑和批评的声音。作为古建筑保护的专家,你是怎么看待古建筑保护的商业化?

汤国华:关于文物建筑保护的商业化,是最近几年才提出来的。以前一般不主张商业化的,特别是国有的文物保护单位,这是有文物法规定的。但是近年来在商业化方面,故宫开了个头,商业搞得很红火,甚至有人说是过火了。

我亲自到故宫考察后发现,尽管它的商业化搞得很红火,但基本上只是在文物环境里面的一些空地和非文物本体里,比如说餐饮和文创产品商店等,从这一点来说,故宫对商业化的把握程度还是合理的。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商业化会不会破坏了文物古迹的肃穆庄严的氛围,降低了人们对古代宫殿的崇敬心理?我去过很多外国的王宫,它们都是比较严肃的,并没有搞得很商业化,我认为这是值得思考的。

文物建筑包含有好几种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社会价值,还有经济价值。假如我们过多地挖掘文物建筑的经济价值的话,估计对其他几个价值会有所影响,关键在于怎么控制这个度。

现在很多人提出用商业运作活化建筑遗产,要把建筑遗产变为建筑资产,这种做法其实并不容易。古建筑就像一个老人,不能要求他干重活,赚大钱,只能保养好他的身体,要是让老人脱胎换骨,变成机器人,钱是赚到了,但也不是原来那位老人了。这个比喻说明我们想靠文物的商业化操作产生资金来保护文物,是很困难的。对保护古建筑的投入应该要比利用古建筑获取的收益多。

因此,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两种人:一种是“有钱人”,一种是“有心人”。“有钱人”不一定是开发商,在国外,一些大财团、慈善机构就在扮演这一角色。中国能不能引进一些公益组织、机构和基金对文化遗产保护贡献力量,这值得进行探索。

时代财经:近日日本“琉球故宫”的大火,给中国文物安全敲响了警钟,你认为在修复古建的过程中应该如何加强消防安全的措施呢?

汤国华:其实不只是日本琉球的大火,还有之前的巴黎圣母院的大火,都对我们的文物安全敲响了警钟。被火灾损毁严重的古建筑有很大一部分是木质结构的,但是从统计数据来说,被意外引起的火灾焚毁的木结构古建筑并不算多,其被破坏的原因大多是战争和人为破坏。而巴黎圣母院和日本琉球“故宫”的大火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是天灾还是人祸,现在还没有个定论。

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学习古人的建筑防火经验,另一方面要加强消防安全措施和人们的防火意识。

古代是没有电器的,但现在电器设备使用得比较多,除了空调和照明,监督系统、通信系统等都需要用电,在修缮工程中也会使用电焊、电钻等电器,电线一旦短路就容易引起油漆等易燃物起火,所以电器是古建筑保护的一大安全隐患。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提高人的消防安全意识。在施工现场有些工作人员会吸烟,如果不及时把烟头熄灭,很有可能就会引起火灾。这些都是人的管理问题,而不是建筑本身的缺陷,所以这方面也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时代财经:在古建筑保护方面,你有什么期望?

汤国华:首先我希望对于建筑遗产的保护,最好是从娃娃抓起,从上小学时就给孩子们灌输这种意识。我到沙面小学了解过,现在他们从三年级开始就加入建筑遗产保护的课程,让孩子们从小就有古建筑保护的意识。

其次,我认为大学里相关学院的专业设置都应该加入对建筑遗产的保护课程,这一方面是被人们忽略的,现在的大学里很少开设这门课程的。导致学生们缺乏对建筑遗产保护的理论和基本知识,若他们毕业后从事相关工作,要处理与古建筑保护有关的问题时,往往会想当然地、很主观地去做,很可能对建筑遗产从保护变成破坏,好心办坏事。

最后我认为还要向广大市民普及建筑遗产的相关知识:它的构成、保护的意义、保护的内容和保护的方法等等,让大众对这方面有更正确的认知,也消除一些过往的误解。希望人们能更多地关心和支持古建筑的保护工作。

文章来源:时代财经 编辑:王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