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财经APP
时代财经APP

立即扫码下载

随时获取最新资讯

时代财经微信

立即扫码关注

随时获取最新资讯

时代财经APP

企业第一财经读本

时代财经APP

合资三十余载:中国汽车工业激流三部曲

作者:李阳 2019-10-09 14:50

编者按 奋进70年,中国正青春。在新中国走过的70年间,也是中国汽车行业筚路蓝缕、风云激荡的70年。从一无所有到跃升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期间中国汽车人走过了无数的艰辛坎坷;每一个瞬间,都让人感慨万千。 毫无疑问,这段中国汽车史,也是中国制造业崛起的一段缩影。在这70年间,我们选取了中国汽车史上数个具有时代意义的节点来进行记录,致敬中国制造。

pexels-photo-908692.jpeg图片来源:pexels

作为现代工业的最高结晶,汽车几乎囊括了所有的机械原理,看似浑然一体的汽车,实则由数万零件巧妙组合而成,从某种程度上说,汽车制造水平代表着一个国家整体工业的发达程度。

中国汽车产业从无到有,再到如今产销近3000万辆的市场规模,俨然就是新中国成立70年间中国工业崛起的真实剪影。

其中,1983年5月5日无疑是中国汽车工业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北京汽车制造厂和美国汽车公司双方代表在“经营协议书”与“合资章程”上签字,北京吉普成立。自此,以“师夷长技”为目标的合资模式在中国开启,中国汽车工业也经历了激流三部曲。

时至今日,合资品牌依旧是中国汽车市场的中流砥柱。但在合资市场外,亦有一批自主品牌冉冉升起,成为中国汽车产业中无法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随着汽车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共享化的变革,中国汽车产业也迎来了新的机遇。股比放开后,一个更加开放的汽车时代缓缓拉开序幕。

邓小平:合资经营可以办

1956年7月13日,第一辆解放汽车从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下线,敲开了中国汽车工业大门。两年后,中国第一辆轿车东风CA71驶出产线,上海牌、长江牌等中国汽车品牌也陆陆续续登上中国汽车制造舞台。但闭门造车终究难以弥补时代差距,与国外汽车相比,彼时的中国汽车确实显得有些粗糙。

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的第一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董事长汤姆斯·墨菲亲自率团访华,提出joint venture(合资经营),即把双方的钱包放在一起,共同投资企业、承担盈亏的合作方式。

这种未有先例的新鲜合作方式引起了国务院的高度重视,邓小平给出了“合资经营可以办”的批示,开启了中国汽车产业对外合资合作的道路。随后在1994年印发的《汽车工业产业政策》中,明确指出生产汽车、摩托车整车和发动机产品的中外合资、合作企业的中方所占股份比例不得低于50%。

颇为喜感的是,第一家与中国合资的汽车企业,并不是提出合资经营概念的通用企业,而是美国汽车公司(AMC)。1983年,在长达4年的谈判后,北京汽车制造厂与美国汽车公司(AMC)联合成立了北京吉普。而作为合资的发起者通用,直到1997年才在中国成立了上汽通用,延误了整整18年。

而无论是合资发起者通用,还是第一家合资车企北京吉普,都不是中国合资政策的最大获益者。前者迟到18年,后者在挣扎20年、累计交付72万辆汽车后退出历史舞台,几经周折摇身一变成了如今赫赫有名的北京奔驰。真正在合资上吃尽甜头的,是从进入中国市场就一直一骑绝尘遥遥领先的大众汽车。

同样是1978年与中方接触,大众汽车的国产化要比通用顺利太多。1984年10月10日,上汽、大众双方在北京人民大会签署合作协议,明确上汽大众总投资1.6亿元人民币,中、德各占50%,合作期限计划25年。次年3月,上海大众(2015年改名为上汽大众)正式成立,首款车型便是红了一个时代的桑塔纳。

值得一提的是,大众的甜头不仅仅在于出道即巅峰至今的上汽大众,而在于此后数十年,中国汽车市场能与上海大众抗衡的唯有一汽大众。

当然,有人欢喜有人愁,仅比上汽大众晚成立5个月的广州标致,却走向了另一极端。哪怕广州标致也有过“一车难求”的505SW8旅行车,有过畅销一时的505SX轿车,但终究没有摆脱昙花一现的命运。截至1997年,广州标致累计亏损达29.6亿元,被迫宣布破产,广州标致也因此成为第一个退出中国的合资汽车品牌。

上汽通用、北京吉普、上汽大众、广州标致只是合资时代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个缩影,无数合资品牌在中国市场来了又去,有如潮汐。沉浮间,中国搭建了完整的汽车产业供应链,亦涌现了大批经验丰富的优秀汽车工程师,为中国自主品牌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自主品牌的“井喷时代”

如同呱呱坠地的婴儿,模仿是唯一了解世界的办法,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品牌亦是在模仿中蹒跚学步逐渐成长的。在国外车企通过合资在中国市场捞金的同时,自主品牌也在不断模仿中酝酿着中国汽车工业崛起的契机。

早在1995年,奇瑞就开始了启动“风云”项目,其底盘和车身都是在模仿西雅特Toledo的基础上设计的。经过四年的摸索,奇瑞风云踩着20世纪的尾巴量产下线。尽管几经周折一直到2001年才得以上市,但幸运的是,奇瑞风云上市首年便卖出了2.8万辆。次年,销量更提升至5万,一举打破了中国车市被合资品牌垄断的格局,成为了中国自主品牌腾飞的起点。

值得一提的是,风云上市之年,亦是民营车企首次登上中国汽车舞台的一年。2001年11月,吉利汽车获轿车生产资质。随后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不被看好的吉利在18亿收购沃尔沃后,走向了双赢,销量不断突破上限的同时,吉利还在2018年收购戴姆勒9.69%股份,成为戴姆勒最大股东。

需要指出的是,相比奇瑞和吉利,起步稍慢半拍的上汽荣威显然更具备合资基因,也更符合“师夷长技”的合资初衷。

2003年,上汽自主品牌项目启动,现任上汽一把手王晓秋正是当时上汽乘用车的负责人。手握上汽大众、上汽通用的上汽集团显然不会浪费手中的一把好牌,王晓秋不止一次表示:“上汽大众的质量和上海通用的营销名满天下,而我的制造主力80%来自上汽大众,营销主力80%来自上海通用,并且还是‘成建制的变更番号’,上至老总,下至厂长甚至工段长都可以直接点名抽工段调动。”

当时的上汽乘用车,聚集了中国汽车界最顶尖的一批人才,堪称“网红团队”,从供应链到研发到营销,都有合资的影子。最终,上汽乘用车也不辱使命,随着上汽第一款轿车、也是第一辆中高级轿车荣威750的发布,上汽乘用车渐渐走上了正轨。

3.jpg

此外,长城、长安等自主品牌相继推出自己的爆款车型,凭借平民化的价格和物超所值的性价比,迅速占领市场。而随着SUV车型的爆发,更多自主品牌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汽车再也不是那个高不可攀的工业集成体,恰如中国工业,再也不是那个百废待兴的懵懂时代。

股比放开后,走向何方?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近年来合资品牌的市场份额不断下降,自主品牌已经到了可以独当一面的时候。从这个角度看,当初合资经营诱导自主创新初衷已然达到。而当初作为自主品牌最大保护伞的50%股比限制,也反过来成为了某种束缚,中国汽车产业需要更激烈的竞争和更深度的合作来更进一步。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就是放开股比的坚定支持者,他曾表示:“只有股比放开,汽车行业才能有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

2018年4月,热议多年的汽车合资股比放开一事,终于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发改委明确表示汽车行业将分类型实行过渡期开放:2018年取消专用车、新能源汽车外资股比限制;2020年取消商用车外资股比限制;2022年取消乘用车外资股比限制,同时取消合资企业不超过两家的限制。

而宝马成为第一家响应政策、扩大股比的企业。2018年10月,宝马官宣将以36亿欧元的价格收购华晨宝马25%的股份。收购完成后,华晨宝马的股权比例将从原来的各占50%,变为宝马占75%,华晨占25%。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感叹合资企业变天的同时,业内也在纷纷猜测,谁会成为第二家扩大股比的企业?

毫无疑问,放开股比限制是中国汽车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笔。10月8日,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向时代财经表示:“放开合资股限制会刺激外资企业加大对中国的技术投入力度,促进国内优质汽车企业发展。”华泰证券也曾表达类似的观点:“外资股比限制放开,将有助于推动中国汽车行业优胜劣汰,长期来看产业竞争格局将更加充分,真正有竞争力的自主龙头有望实现产销规模进一步提升。”

不过时至今日,也仅仅只有宝马一家选择了扩大股比,同时在华独资建厂也只有向来特立独行的特斯拉。反倒是合资浪潮再一次升起,且愈演愈烈。如宝马长城、江淮大众、福特众泰、北汽新能源与麦格纳、长安与比亚迪……既有自主零部件企业与自主车企结对,又有自主品牌与外资车企抱团,还有自主车企与外资零部件企业联姻。

错综复杂的合资潮背后,有一条清晰的线,几乎所有新的合作都围绕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与共享化。近日,丰田还分别与广汽、一汽展开更深入的合作,双方将共同研发包裹混合动力、插电混动、纯电动以及燃料电池在内的多种新能源车型。显然,面对“汽车四化”的产业变革,没有任何一家车企自信到可凭一己之力脱颖而出。

短期来看,股比放开并没有如想象中那样终结合资时代,反倒是公平竞争的态度让双方更真诚更深入的展开合作,共同探索产业变革下的汽车新生态。

可以预见的是,没有股比限制的中国汽车市场,中外合作将更频繁与多样化,同时自主品牌也必然承受更加激烈的挑战。强者恒强永远是残酷的市场法则。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从第一辆解放汽车到全球第一汽车市场,再到如今全球汽车产业变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汽车工业的大门越开越大。弯道超车或许言之尚早,但在股比开放后的将来,与国外车企平等对话、共同探索汽车未来已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文章来源:时代财经 编辑:陈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