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财经APP
时代财经APP

立即扫码下载

随时获取最新资讯

时代财经微信

立即扫码关注

随时获取最新资讯

时代财经APP

企业第一财经读本

时代财经APP

今年是未来十年最凉快的?权威部门辟谣!中科院专家:高温热浪将成新常态

作者:王莹岭 2022-08-23 20:58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高温热浪事件会成为一个新常态,“气候危机纪元可能已经到来了。”

高温热浪仍在继续。

8月23日,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高温红色预警,#高温红色预警已连发12天#冲上热搜。

为支援重庆抗旱,今日,中国气象局调派一架高性能飞机驰援重庆增雨抗旱工作,飞机已于23日下午4点抵达重庆,只等降水天气系统进入重庆境内,将与重庆全市的107门高炮、99台火箭联合“出击”,向天索雨。

事实上,今夏以来,高温引发的热射病、供电困难、山火、河水干涸等问题频频发生,重庆、四川泸州先后突发山林火灾,杭州九溪十八涧部分段干涸见底、嘉陵江部分河段露出浅滩、鄱阳湖提前100多天进入低枯水期等等。

极端高温已经“烤”验了人们整个夏天。

8月17日,国家气候中心监测评估,综合考虑高温热浪事件的平均强度、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从今年6月13日开始至今的区域性高温事件综合强度已达到1961年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强。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中央气象台预报,8月24日起,黄淮、江淮、江汉等地高温将基本解除;26日起,四川盆地、江南的高温范围有所减小、强度减弱,部分地区解除。

极端天气因何而致?高温还要持续多久?将产生何影响?人们该如何应对?对此,时代财经采访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黄刚。

黄刚告诉时代财经,此次高温受短期的大气环流异常的影响,但更大程度上是长期气候变化趋势。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高温热浪事件会成为一个新常态,“气候危机纪元可能已经到来了。”

黄刚指出,在短时间内,人类很难去干预极端高温现象,人工增雨虽是我国抗旱减灾的有效措施之一,但这种方法不能在全国大规模使用。从长期来看,“碳中和”这一长期性措施最有利于缓解和应对气候危机。

对于“今年可能是未来十年内最凉快的一年”一说,在黄刚看来,不够科学而且表述有误。未来增温是一个趋势的变化,而每年每个城市或者地区的温度变化是个体变化,两者不是一个概念。总的极端高温事件增多是指趋势变多,并不意味着每年固定增加高温的天数。

黄刚谈到,《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提出,到2035年要基本建成“气候适应型社会”,强调要“减缓”和“适应”并重。对于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还应当充分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的基础性工作,人们也应当积极通过节能减排等行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全球变暖。

图虫创意-914036085084782670.jpeg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川渝部分地区高温干旱在本月末才得以缓解

时代财经:根据国家气候中心近日监测评估,综合考虑高温热浪事件的平均强度、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从今年6月13日开始至今的区域性高温事件综合强度已达到1961年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强。为何会产生这样的极端高温现象?是短期的大气环流异常造成的,还是长期的气候变化趋势?

黄刚:今年夏天的这次高温天气过程具有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强度大、极端性强等特点。

从气候态的角度而言,夏季出现高温热浪事件是正常现象,但今年持续的时间、强度和范围都已经达到非常强的水平,其背后有深层的气候尺度的原因。

第一是由于短期的大气环流异常影响,主要是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副热带高压的内部,盛行下沉气流,这些下沉气流因绝热压缩而变暖,层结非常稳定。就好比一个锅盖,抑制了对流的发展,使天气持续晴好,再加上湿度很高,形成了高温高湿的局面。

必须要说的是,副高的出现虽然会带来高温环境,但是每年夏天我们都会经历这样的高温。而今年异常极端,多地出现打破历史性高温,这就不得不提到第二点,就是长期的气候变化趋势的影响。

当前全球温室气体的影响效应非常强,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高温热浪事件会成为一个新常态。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六次评估报告指出,最近50年,全球变暖正以过去2000年以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气候系统不稳定加剧,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称之为“全人类的红色警报”。

我们课题组关于高温热浪的工作,也在不断证明这一点。“气候危机纪元”可能已经到来了,我们要切切实实用行动来使得变暖的地球慢慢恢复到正常的状态,要控制升温的速率,并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时代财经:根据中央气象台预报,我国此次区域性高温热浪事件的持续时间将会继续延长,综合强度将进一步增强,这样的高温还会持续多久?

黄刚:我国不同城市高温强度不一样,因此判断持续时间时,也需要分开考虑。

对于我国东部城市比如上海、南京,随着近日冷空气势力的增强,当地高温强度和范围将逐步减小,预计高温天气过程这两天(24日左右)就将结束。

而对于高温天气过程比较强盛的重庆、四川东部地区,未来一周内可能还会有持续高温,可能需要到本月底左右,高温干旱天气才能够得以缓解。

时代财经:今年异常的炎热主要出现在华中地区,四川、重庆、上海、江苏等地,而纬度较低、以往较为炎热的广东地区今年却较为凉快,为何会出现“南凉北热”的状况?

黄刚:这主要是和副高(副热带高压带)的活动有关,被副高控制的地区就会炎热干燥,但副高的北侧会给我国带来降雨。

今年夏天早些时候,大约在五、六月份,副高被压制在西太平洋上,这时广东正处在副高西北侧,产生了大量的降水,再加上东北冷涡引导冷空气南下,造成了当时广东的凉爽天气。

六月底七月初副高向北抬升到了江淮、华中一带,恰巧今年又是拉尼娜年(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表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副高北跳的位置要比平常更偏北,原来应该处在副高北侧的江淮和华中直接被副高控制,雨带跳过了这一地区,往年的梅雨季节今年却缺乏降水,所以出现了这种南凉北热的情况。

时代财经:这样的高温持续将产生什么影响?

黄刚:高温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以及各行各业的运转都有一定的影响。

首先,高温会使人体感觉不适,中暑、肠胃和心脑血管疾病等方面的发病率也会增多,由于长时间使用空调也会带来不适,特别是较高的室内外温差也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尤其是心脏和血压等易感人群。

其次,高温天气下人们的用电需求也会激增,较长时间使用空调、风扇等会导致用电紧张,同时还可能加剧能源危机。

而持续的高温少雨天气也会导致庄稼严重缺水,对作物产量有一定的影响。长期的高温对城市建筑和交通等也带来极大的考验,例如建筑玻璃因高温爆炸以及柏油马路的融化和断裂等也屡见报端,此外还极易引发城市火灾和山火等,对人们的财产安全带来极大的损失。

“人工降雨”无法大规模使用

时代财经:短期内是否有措施能够干预这样的极端高温?

黄刚:在短时间内,人类很难去干预极端高温现象,所能做的是采取一些措施去应对这种事件。比如,空调是一种对抗极端高温的有效手段,可以避免因高温引起的健康问题,但空调的使用本身同时存在一些问题。

为了更好地给城市降温,我们可以在建筑和城市的设计、景观甚至着色中找到替代答案。比如我们可以采用颜色较浅的材料建造建筑物和铺设道路,采取自然通风、吊扇和安装在地板或天花板上的辐射制冷等措施进行降温。增加城市湿地景观等也可以对局部地区的极端高温产生有利影响。

时代财经:人工降雨是否是一种有效方式?能否大范围采取这个措施?

黄刚:人工降水早已从初期的试验研究,转为现代化的应用技术,是我国抗旱减灾的措施之一。据相关数据统计,人工降雨的增雨量可以达到原本的10%到15%,是夏季解暑的利器。比如说今年浙江进行大范围人工降雨,使得温度下降了若干度,消暑效果显著。

但这种方法不能在全国大规模使用。人工降雨这个说法其实是民间演绎的,它正式的叫法是人工增雨,我们只是在能够下雨的时候,推了它一把。不管哪种方式的人工增雨,都需要空中原本就有大量水汽。而我国各地的水汽分布不同,在不合适的地区使用上述辅助手段,并不会形成多少降雨,还会浪费很多资源和人力物力。

时代财经:在学界的研究看来,接下来有什么长期性的措施是可以缓解或应对这一气候危机的?

黄刚:目前,“碳中和”这一长期性措施是最有利于缓解和应对气候危机的。

所谓碳中和,即碳排放量等于碳吸收量。通过控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从而控制全球变暖,进一步降低极端高温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当然碳中和会涉及到一系列气候反馈等问题,也将使得应对气候变化更为复杂。

时代财经: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这一长期性措施,是否可以较为根本性地缓解极端高温这一气候危机?

黄刚:首先应该明确一个概念,极端事件是一个统计概念,即发生概率比较小的事件。尽管发生概率小,但这类事件往往对生产生活带来较大影响,造成大量损失。从概念上说,即使没有人为排放,也会产生极端事件。

但人为排放会让极端事件比如极端高温发生的强度和频率增加,造成更大的气候风险和经济损失。这一方面风险是可以通过“碳中和”目标下的一系列减排措施来减缓的。

但要注意,极端事件的减缓和减排未必是同步的,前者可能会滞后于后者,我们课题组的一些工作已经针对这方面开展了一些研究。碳、气溶胶和大气海洋等复杂的耦合作用的揭示有利于我们对碳中和中的动力学问题得到定量化的解释以及更好的服务于政策的制定。

“今年是未来十年最凉爽的一年”是对论文的曲解

时代财经:有学者指出“今年是过去多年来最炎热的一个夏天,但同时可能是未来十年内最凉爽的一个夏天”,确实如此吗?“越来越热”是否会成为今后的趋势?

黄刚:全球变暖是个缓慢增加的过程,类似温水煮青蛙,慢慢加热。过去,我们将超过35度的天叫极端高温,随着变暖的脚步,未来这种高温酷暑可能变得更加频繁和增多。

另外,全球变暖使得湿度的增加更明显,这种高温伴随高湿将使酷暑变得更加难受,因此某些学者有此说法,当然这种说法也有不科学的一面。

科学的说法应该是未来高温酷暑为成为新常态,我们要适应或者努力减排使得气候或者增温的幅度减缓。但增温是一个趋势的变化,而每年每个城市或者地区的温度变化是个体变化,总的极端高温事件增多是指趋势变多并不意味这每年固定增加高温的天数。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官方微博也已声明,“今年是未来十年最凉爽的一年”是对我所学者2020年发表在《自然-通讯》上的题为“Emergent constraints on future projections of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的学术论文原意的曲解。这篇论文不涉及未来10年的温度预测问题,更没有提出、也不支持‘今年是未来10年最凉爽的一年’这一结论,有关微博公号的提法是对论文原意的曲解。

时代财经:近期有记者在北极穿短袖引起了热议,很多网友看了之后感到非常担忧,在您看来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吗?这意味着什么?

黄刚: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这意味着北极冰川将大量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影响北极熊等动物的生存,也将对人类产生深远影响。

美国国家冰雪数据研究中心数据显示,7月15日至17日,格陵兰冰盖每天流失冰量达到大约60亿吨,足够填满720万个奥运规格的游泳池。

随着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全球变暖加剧,北极地区由于海冰反照率反馈,北极海冰气相互作用等过程使得北极增暖放大,北极区域的增暖速度是全球平均增温的2-3倍。全球变暖也会使得极端高温事件频发,进一步加快冰川融化。如果格陵兰冰盖全部融化,全球海平面将上升7.5米。

“减缓”和“适应”并重,构建气候韧性社会

时代财经:《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提出,到2035年要基本建成“气候适应型社会”,强调要“减缓”和“适应”并重。“减缓”和“适应”的重点分别是什么?在你看来,人们应该如何“适应”极端气候?

黄刚:“减缓”是指通过能源、工业等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较长时间的调整,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碳汇,使得大气温室气体浓度保持稳定或有所下降,从而减缓气候变化速率。

“适应”是指通过加强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的风险识别与管理,采取调整措施,充分利用有利因素、防范不利因素,以减轻气候变化产生的不利影响和潜在风险。

“减缓”和“适应”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两个轮子,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减缓行动的目的都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其重点在于降低气候变化的速率;而适应行动是对已发生或预期的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做出的回应,重点在于弱化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当前的变暖趋势不可能被停止或逆转,但是能够被减缓,使得生物系统和人类社会有更多的时间去适应。

目前,我国对于适应极端气候已初有成效,例如,适应气候变化政策体系已初步搭建、气候监测预警水平有所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试点示范扎实推进、适应气候变化意识逐步增强等。

对于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还应当充分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的基础性工作,加强对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的分析评估,完善适应气候变化的治理体系,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行动力。

我国是一个气候类型复杂、区域性差异显著的国家,今后要尽可能针对不同区域开展不同的适应气候变化工作,如华南地区的暴雨洪涝、高温热浪、台风、风暴潮;西南地区的干旱、泥石流、山体滑坡、生物多样性保护;青藏高原的冰川退缩、冻土退化等等。

时代财经:在你的研究领域内,你认为攻克极端高温这样的极端天气有什么难题?

黄刚:对于高温这样的极端事件,我们目前所能做的主要是分析它的特征,并挖掘其发生的物理机制,在此基础上进行极端高温的短期预测和长期预估。

这其中的难点我认为主要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是气候系统的复杂性,每一次极端事件的发生都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背后涉及了地球系统各个圈层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我想大家应该知道“蝴蝶效应”的概念,有些极端事件发展的初期可能就是一些小的扰动。气候系统的复杂性为我们理解和预测极端事件带来了很大挑战。

第二点是技术手段的局限性,目前对气候事件的预测预估比较依赖于数值模式。虽然近几十年计算机技术水平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气候模式对于气候系统的模拟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们对于极端高温事件的预测预估能力。

时代财经:面对这样的极端高温天气,人们能做什么,未来还面临什么挑战?

黄刚:最近,中央气象台已连续超过10天发布高温红色预警。面对像今年这样极端的高温天气,人们首先应当做好防范和适应行动。

气象部门应不断加强对高温干旱天气的检测和预警,同时做好气象服务工作,将预警信息及时传达给各决策部门和公众;各决策部门应当加强合作,充分考虑到高温干旱天气带来的危害,提前对农业和种植业、电力和工业生产等受高温影响大的机构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并设置高温医疗保障服务,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公众也应当加强高温防范意识,了解并预防高温导致的疾病。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六次评估报告指出,人类活动正在使得包括热浪、强降水和干旱在内的极端气候事件变得更加频繁。因此,人们也应当积极通过节能减排等行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全球变暖。

过去十年中,全球气温比1850-1900年平均高出约1.1℃,短期内变暖趋势难以扭转。在未来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我们应当不断提高对未来极端事件的抵御和防控能力,共同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文章来源:时代财经 编辑:王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