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财经APP
企业第一财经读本

中签1手赚超2800元!首航新能上市首日股价涨244%,宁德时代也参股了
募资额缩水。
图片来源:pixabay
4月2日,冲击IPO近三年之久的首航新能(301658.SZ)正式上市。
上市首日,首航新能开盘报40.00元/股,随后回落。截至收盘,首航新能报40.65元/股,涨幅为244.49%,总市值为167.6亿元。
据时代财经了解,3月24日首航新能开启申购,公开发行4123.71万股人民币普通股,发行价格为11.80元,共计募资4.87亿元。而按收盘价计算,打中新股的股东每手可赚2885元。
“在近期新股市场情绪高涨的背景下,首航新能作为4月份的首只新股,受到了市场的极大关注。低发行价和低估值的‘双低’属性,使其在上市首日吸引了大量资金追捧。”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接受时代财经采访时说。
但首航新能的IPO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时代财经注意到,首航新能IPO自2022年6月16日获得受理到上市,历时近3年,同时拟募资金额也从最初的15.11亿元,一度增至35.12亿元后又下降至12.11亿元,但最终其实际募资额仍大幅缩水,仅募得4.87亿元。
3月27日公布的招股书显示,首航新能IPO募集资金项目分别为首航储能系统建设、新能源产品研发制造、研发中心升级、营销网络建设和补充流动资金,对应金额分别为1亿元、7.72亿元、1.97亿元、9144.39万元和5000万元。
对于计划募资额的变动原因,时代财经于4月2日多次致电首航新能,截至发稿未能拨通其电话。
首航新能则在招股书中表示,募集资金到位后,公司将用募集资金置换先行投入的自筹资金,并用于后续剩余投入。若实际募集资金不能满足项目的资金需求,资金缺口将由公司自筹解决。
招股书显示,首航新能专注于太阳能电力的转换、存储与管理,为工商业用户、家庭用户及地面电站等提供光伏发电与储能系统设备,核心产品涵盖组串式光伏并网逆变器、光伏储能逆变器、储能电池及光伏系统配件等。
从业务构成来看,首航新能既是逆变器生产商,也是储能企业。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上半年,首航新能并网逆变器产品占营收比例为51.09%,储能逆变器占营收比例为24.98%,储能电池占营收比例为21.66%,其他业务仅占2.27%。
光伏逆变器是首航新能的传统主业,也是业绩支柱。而储能作为新兴赛道,公司积极参与,业绩第二增长曲线有望成功开发。只不过,储能赛道的竞争尤为激烈,公司能否杀出重围仍是未知数。
时代财经注意到,2024年1-6月,公司光伏逆变器产能利用率为61.60%,较2023年有所上升;储能电池产能利用率为24.31%,较2023年腰斩。2021~2023年,首航新能的光伏逆变器产能利用率分别为63.32%、63.68%、55.89%;同期储能电池产能利用率分别为73.15%、98.02%、54.98%。
对于产能利用率的较大变化,首航新能表示,2021年、2022年光伏逆变器产能利用率整体较低,是因为公司提前进行产品产能布局;2023年,因欧洲需求放缓等影响,产能利用率较低;2024年1-6月,储能电池以销售库存商品为主,产能利用率降低。
如果从供应商的角度来看,2021年和2022年储能电池产能利用率较高的时间段,首航新能选择宁德时代(300750.SZ)作为核心电芯供应商,而2023年和2024年上半年产能利用率较低的时间段,亿纬动力则是公司的核心电芯供应商。
值得注意的是,宁德时代全资子公司现身首航新能股东名单。
根据招股书,问鼎投资现身首航新能的发行前股东列表中,其为宁德时代旗下公司,发行前后持股比例分别为3%、2.70%;此外,长久物流(603569.SH)董事长薄世久及其妻子控制的长久集团亦有持股,发行前后持股比例分别为0.19%、0.17%。
从业务的营收分布来看,首航新能境外营收占比较高。数据显示,2021年、2022年、2023年和2024年1-6月,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中的境外销售收入分别为16.00亿元、39.93亿元、28.23亿元和12.20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分别为88.01%、89.61%、75.57%和83.19%。
财报数据显示,2022年、2023年公司分别实现营业收入44.57亿元和37.43亿元,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8.49亿元和3.41亿元,分别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8.42亿元和3.06亿元。
根据上会会计师出具的上会师报字(2025)第0888号《审阅报告》,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7.11亿元,同比减少27.58%;实现归母净利润2.59亿元,同比减少24.09%: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2.36亿元,同比减少22.99%。
此外,公司预计2025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6.8亿元至7.2亿元,同比变动为-5.53%至0.02%;实现归母净利润4900万元至5500万元,同比变动为-0.10%至12.14%;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为4700万元至5300万元,同比增长9.79%至2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