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财经APP
时代财经APP

立即扫码下载

随时获取最新资讯

时代财经微信

立即扫码关注

随时获取最新资讯

时代财经APP

企业第一财经读本

时代财经APP

对话财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超明:不能过度高估新基建的稳增长作用

作者:余思毅 2020-03-19 18:55

伍超明对时代财经表示,新基建能够起到稳增长的作用,但不能过度高估。因为新基建有较高的技术要求,面临着上中下游产业链配套能力的制约,不是说大干特干、有资金注入就能成功的。

3月上旬,由于疫情中在线教育火了一把,李阿姨手中被套多年的教育服务公司立思辰终于“解套”了。资金松动了些许,当看到手机推送央视报道“新基建”专题,李阿姨便对照微信文章《新基建龙头股一览表》,仔细添加5G、人工智能等自选股。在此之前,她的自选股一栏关于基建的股票多是像海螺水泥、三一重工、潍柴动力一类“老面孔”。

“新基建具有促进创新、补短板的作用,投资潜力很大。”财信研究院副院长、财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超明3月17日接受时代财经专访时表示。

截至3月10日,25个省区市公布了未来的投资规划,2.2万个项目总投资额达49.6万亿元,其中2020年度计划投资总规模7.6万亿元。

近50万亿投资计划版图中,关于“新基建”的投资特别亮眼。

“新基建”指发力于科技端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七大领域:5G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

当下,正是复工复产的阶段,从战略高度看,中央此时重提“新基建”,是为疫情后经济重建指出了方向,也成了经济发展的着力点之一。

伍超明认为,“新基建”兼具促进创新和稳定经济增长的双重属性,大力发展新基建既能实现对冲疫情影响的短期目标,又能服务于中国新旧动能转化的中长期目标。

同时,他也表示,新基建虽然能够起到稳增长的作用,但不能过度高估。因为新基建有较高的技术要求,面临着上中下游产业链配套能力的制约,“不是说大干特干、把资金注入其中就能做成的。” 伍超明坦言,在新基建的供应链上,中小微企业由于数据技术能力问题,参与度是有限的,这是约束当前新基建发展的一个问题。

伍超明还指出,国家上马基建项目,要注意让投资资金用在“刀刃”上。项目前期论证准备要充分,要考虑上马后可能面临的投资收益、资金使用效率、债务本息能否归还等问题,要注意资金投向的规范,防止发生资金挪用等问题。

7af3212528ac4c73a9e7d5eb6785bbdb.jpg财信研究院副院长、财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超明

不是为了刺激短期需求

时代财经:“新基建”到底“新”在何处?

伍超明:“新基建”的提出总结了过去基建投资的一些问题,为未来指出了更为明确的方向,其提出是天时、地利、人和的产物。

首先,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网络消费、远程办公、在线学习等数字经济的发展,新兴业态发展对基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实体经济发展和生产生活提出的需求,并不是人为推动的。

第二,新基建兼具“促创新”和“稳增长”双重属性,是对冲疫情短期冲击和实现中长期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抓手。

需要指出的是,新基建这一概念的提出背景与以往老基建是不同的。譬如2009年的4万亿投资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出台的举措,4万亿资金主要投资到了铁路、公路、机场建设以及棚户区改造。还有2008年四川地震灾后重建等领域,这是与当时的宏观经济发展阶段和环境是相关的。而新基建的加速推进,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今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又是未来“十四五”规划之年,经济结构转型重任在肩,因此新基建的提出不单单是为了刺激短期国内需求,更重要的是考虑如何提高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新旧动能的转化,这些都是时代赋予新基建的历史使命。

第三,新基建是供给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中“补短板”的延续。以5G建设、数字中心等为代表的新基建,与我国高质量发展是一致的。

时代财经:新基建不仅对冲疫情,还事关“十四五”规划大局,政府应该如何慎重使用手中的资源,才能避免项目仓促上马,并使宏观调控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伍超明:从宏观指标来看,过去基建投资确实存在投资效率偏低的问题。为了让投资资金用在“刀刃”上,应该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项目前期准备要充分,要考虑上马后可能面临的投资收益、资金使用效率、成本覆盖等问题,还要充分论证项目期限与配套资金使用期限的匹配等。比如当前我国加大专项债券发行力度,加快基建投资,就应该注意专项债券资金使用过程中的收益、本息归还能力、项目效益等问题,不宜仓促上马。

第二,要注意资金投向的规范,保障项目资金能够得到充分使用。比如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应该跟着项目走,不宜按地区分派。在实际过程中,有一些配套资金可能被挪用到别的地方,导致项目不能顺利建成,变成了“半拉子工程”。

第三,基建投资资金需要货币政策协调发力支持。由于基建投资项目具有规模效应和很强的外部性,对社会生产生活意义重大,但又有资金量大、收益不高、资金使用期限长等特点,因此需要财政政策的支持。在积极财政政策发力的过程中,货币政策可以在全社会流动性供给方面一起形成合力。

新基建的内涵在不断发展

时代财经:“新基建”首次被提出是在2018年,其中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当时并不在列。为什么这三大领域如今又被提到“新基建”行列,其发展和行业地位如何?

伍超明:“新基建”是时代的产物,社会在发展,产业结构和需求在升级,因此“新基建”的内涵和范畴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先来谈谈特高压,目前中国在建设能源互联网,保障能源供应安全。中国的发电量、能源生产总量已是世界第一,但人均耗能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未来还有较大提高空间。以5G基站、大数据中心为代表的信息新基建领域均是耗电大户,要发展这些新基建,能源需求也随之增加。

大力发展特高压与中国能源供应结构有关。从区域看,中国80%以上的煤炭、水能、风能和太阳能资源分布在西部和北部地区,70%以上的电力消费集中在东中部地区,资源分布消费严重不均。由于特高压具备输送容量大、送电距离长、走廊利用率高、线路损耗低的特点,所以特高压可以把电力生产和电力消费衔接起来,还能改善生态环境。

此外,发展特高压还能有效拉动需求。因为特高压上下游产业链比较长,从上下游产业链来看,特高压产业链包括电源、电工装备、用能设备、原材料等,产业链长而且环环相扣,带动力强。特高压工程投资规模大,增加就业岗位多,在稳增长与惠民生中也作用力十足。

时代财经:其他两个领域呢?

伍超明:城际高铁、城际轨道交通是推进城市群一体化、都市圈同城化的“大动脉”,是中国当前城市化发展的新需求。

2019年国家发改委提出打造1小时通勤圈促进都市圈内同城化,同年国务院发布《交通强国建设纲要》,要求到2035年,基本形成“全国123出行交通圈”和 “全球123快货物流圈”。

纲要对交通运输提出了新的需求,所以说交通基础设施互联和互通是中国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新需求。目前,国内的城际高速、铁路、轨道交通技术在全球领先,发展交通不仅能提高中国的竞争力,同时又能促进中国经济结构调整。

而新能源汽车则是政府大力倡导的出行发展方向。2019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销量达到了120.6万辆,连续两年超过百万辆,面临日益突出的充电问题。截止到2019年12月,我国充电桩保有量达到121.9万台,其中公共充电桩51.6万台,私人充电桩70.3万台,车桩比约为3.4:1,意味着每3.4辆车才有一个充电桩,远远低于《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中展望的1:1。所以说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带动了对充电桩的需求,但目前需供给远远不足。

作用不能被过度高估

时代财经:新基建涉及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新兴产业,市场会不会混淆新兴产业和新基建呢?

伍超明:确实是有可能,因为新基建涉及人工智能、大数据这些产业。理论上,“新基建”是指发力于科技端的基础设施建设,而新型产业是基于新基建的延伸应用,它由市场主导。

新基建属于基础设施,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基础设施有典型的特征——规模效应和外部性。这里说的“外部性”,就是够给别的行业、社会和人们生活带来外溢效应,会受益于基础设施的建设。

比如作为新一代通讯基础设施的5G网络,确实既“新”又属于“基建”,是若干新兴产业的基础。它将迎来更大发展机遇,政府会加大引导投资力度,民营企业也会参与其中。

时代财经:5G网络既是新产业也是基建范畴,将会迎来哪些机会?

伍超明:5G网络建设以后,首先会带来上游的建设,如5G基站的建设,5G软件、硬件设备的投入;其次有利于推动下游终端创新和需求放量;最后5G建设加速,会加快国内以半导体为主的电子国产替代步伐。

2020年是5G商业元年,预计今年5G会迎来一个爆发式的增长。此前提到疫情冲击下我国将加大稳增长、调结构的需求,也为5G提供了很好的发展环境。

我们通过统计数据发现,2020年5G的投资规模,有可能超预期。5G基站建设会超过70万个,今年5G的投资增速会超过400%以上。5G手机是当前能看到技术最成熟、推广阻力最小、空间巨大的终端应用场景,且5G手机价格下移并不断接近4G手机也打开了需求空间。不难预见,受益于5G技术的新产品、新业态将会越来越多地进入百姓日常生活。

时代财经:有经济学家测算,政府在5G、特高压、新能源充电桩和数据中心这几大新基建领域投资约4000亿人民币。而在如城市轨道、城际高速一年的投资在6000亿左右。是否意味着,若是看投资额度,传统基建有更多机会呢?

伍超明:新基建具有促进创新、补短板的作用,投资潜力很大。但目前新基建还在起步阶段,它属于高科技领域,有一定技术门槛。不像“铁公鸡”等基建项目,对技术要求不是很高,一般中小企业都能深度参与。

在新基建的供应链上,中小微企业由于数据技术能力问题,参与度是有限的,这是约束当前新基建发展的一个问题。

此外,新基建在吸引民间投资和外商投资方面,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导致新基建的投资体量,可能跟老基建相比不会那么大。

从新基建PPP项目来看,截止到2020年1月底,充电桩、光电、信息网络建设、智慧城市、生物质能等新基建项目投资额仅863.3亿元,占比不足0.5%。因此虽然当前政策向新基建倾斜较为明显,但在稳增长的过程中,老基建大概率仍将承担重任,新基建将起到必不可少的辅助作用。

新基建能够起到稳增长的作用,但作用不能过度高估。不是说大干特干,把资金注入,新基建就能做出来。它还面临技术、产业链上的制约。 

时代财经:如何看待新老基建的关系呢?

伍超明:相对于新基建短板,老基建投资肯定是要有的,毕竟我国在老基建方面有很多的短板需要补,空间也很大。

从战略方向看,我国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内面临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百姓需求升级换代、短期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问题,政府需加大促需求稳增长的力度,因此新基建的建设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机遇。新基建一方面能够补短板,另一方面能对拉动经济需求稳定增长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老基建也面临较大需求,不然不会有轨道交通6000亿的巨额投资。老基建与新基建相辅相成,前者能为后者的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需求增长环境。老基建对稳定就业、拉动需求、改善民生、保持金融稳定等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当前不是不要发展旧基建,而是要更多地偏重新基建发展。

文章来源:时代财经 编辑:王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