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财经APP
时代财经APP

立即扫码下载

随时获取最新资讯

时代财经微信

立即扫码关注

随时获取最新资讯

时代财经APP

企业第一财经读本

时代财经APP

北海康成高级副总裁李萍:勇闯无人区,让罕见病患者有药可及

作者:张羽岐 2023-02-28 09:00

尽管已经有产品实现商业化,但由于有数款重磅产品仍处于临床阶段,需要高昂的研发成本,北海康成仍需两到三年才能实现盈利。

在医疗领域,罕见病尤为特殊。它有着繁多的种类,但细分至每一种疾病,人群又极为稀少,各国对于罕见病的定义因地域、疾病人数的差异而有所不同。根据《中国罕见病定义研究报告2021》,我国将“新生儿发病率小于1/万、患病率小于1/万、患病人数小于14万的疾病”列入罕见病。

据《2023年中国罕见病行业趋势观察报告》(下称“罕见病行业观察报告”),据保守的循证估计,罕见病在人群中的患病率约为3.5%~5.9%,全球受罕见病影响的人群有2.6亿~4.5亿。目前全球已知的罕见病超过7000种,但仅有5%的罕见病存在有效的治疗方法,全球范围患者都面临用药短缺的局面。

“罕见病领域的治疗在中国有很大的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本土开发的创新产品极少。罕见病新产品开发在中国还有很多需要探索的领域,是个非常具有挑战和吸引力的方向。”北海康成(01228. HK)临床开发和运营高级副总裁李萍在接受时代财经独家专访时称。

1136362839.jpg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北海康成立于2012年,是一家总部位于中国、专注于全球罕见病的生物制药公司,致力于转化疗法的研究、开发和商业化,2021年12月登陆港交所,成为“本土罕见病第一股”。2022年5月,李萍加盟北海康成,在此之前,她先后在多家大型跨国制药公司担任临床开发和医学事务职务,在小分子和生物产品领域拥有丰富的相关经验。

过去10年,北海康成闯入“无人区”,绝大多数时间都处于孤身走独木桥的状态,挑战颇多。发展至今,北海康成已在罕见病领域布局了7种生物制剂和小分子产品的候选产品。

罕见病用药是指用于治疗、诊断、预防罕见疾病的药品,包括但不限于药物、疫苗、诊断试剂等,也被称为“孤儿药”(Orphan drugs)。受制于国内罕见病定义尚不明确、相关基础研究重视不够、研发成本高等诸多因素,国内的罕见病用药赛道仍是一片蓝海。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分析,2020年中国孤儿药市场规模约为13亿美元,约占全球孤儿药市场规模的1%。预计到2030年,中国孤儿药市场规模将达到259亿美元,在全球孤儿药市场规模占比约7%。

但现实的另一面是,罕见病药物研发成本高、患病人群少、预期回报少,产品落地之后如何实现商业化也成为企业的一大考验。而对于患者来说,高昂的费用往往也是他们及其家属不可承受之重。

“很多罕见病患者没有药,我们要先实现有药可治。但其实,我们药厂更关心的是有药可及。如果这款药有了,但是罕见病患者用不上,那么药物的存在也会失去价值和意义。”李萍表示,“一方面,我们希望有相关的政策来推动患者用药的可及性,另一方面,作为药企,我们会努力争取一切可能的资源,制定创新的研发策略,尽快把支付得起的产品带给患者。这是我们的初心。”

闯入“无人区”

北海康成的灵魂人物是董事长兼CEO薛群博士。2011年,薛群从美国健赞公司(Genzyme Corporation)离职,选择在北京开启自己在罕见病领域“火种燎原”的发展计划。2012年6月,薛群创办北海康成。

在此之前,薛群曾先后担任卓越运营高级总监、健赞中国总经理等职位,领导了包括即复宁和思而赞在内的多个抗血液肿瘤和罕见代谢病特药在中国的成功上市。

彼时,中国的创新药研发几乎处于空白状态,罕见病人群及相关药物更未在真正意义上获得关注。想要在国内搭建罕见病研发团队、推动国内罕见病药物发展,并支持罕见病患者用药,一切只能从零开始。

“中国要建立起自己的罕见病产业,否则就是天价药和在价格上始终没有话语权的无解情况。”薛群曾对媒体表示。

挑战不止于此。从全球市场来看,在更早期的阶段,从事冷门疾病的药物研发,尤其是罕见病药物,并不被业界所看好。跨国大型制药企业认为,这种研发既不获利又未必得名,甚至长期无法覆盖研发成本。

正因为此,如何选择一款合适的药物作为起点,并最终研发成功,同时还能推进商业化进程,是一家创新药企维持健康运转的核心。从药物研发的角度来看,80%的罕见病与基因突变密切相关,发病的原因比较清晰,因此针对性的研发策略,可靠性相对更高。

李萍曾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担任心脏病医生,对此感触很深。“基于疾病的发病机制等特点、未满足的医疗需求、国际和国内的市场竞争情况等多方面的考量,选择优先的产品和适应症,才能高效地推进研发进程。”

以北海康成在罕见肿瘤领域的核心产品CAN008为例。CAN008用于治疗胶质母细胞瘤(GBM),该疾病属于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类的IV级胶质瘤,它具有侵袭性,且恶性度高。但从病因来看,CD95L是GBM细胞侵袭和迁移的关键性触发因子,且对目前多数化疗药耐药性强,易于复发、愈后差,有很大的未满足治疗需求。

目前,CAN008作为全球首个靶向CD95L的胶质母细胞瘤一线疗法,已经进入II期多中心临床试验阶段,并于2021年10月在北京天坛医院完成首例患者给药。

“在药物研发过程中,我们不断地跟进、调整,力求药物更符合患者的需求,也更贴合医生对于罕见病领域的认识。尤其是在患者参与临床试验的过程中,除了与患者沟通用药情况,还要一家一家地与合作医院充分沟通,诸如交通、住宿等细枝末节,特别是在新冠疫情期间,能够帮助患者顺利参与试验,也能节约临床试验的时间成本。”李萍对时代财经表示。

截至目前,北海康成的产品管线共包含13种药物资产,针对部分最普遍的罕见疾病以及罕见肿瘤适应症,包括3个已上市产品,4个处于临床阶段的候选药物,以及6个处于临床前阶段的创新药物,其中,2个处于新药临床研究申请(IND)准备阶段,2个处于临床前阶段,3个基因治疗产品处于先导识别阶段。

除了死磕也要扶持

罕见病用药的研发,往往需要一种“死磕”的精神。罕见病领域重磅级产品的诞生,如健赞用于治疗戈谢病的西利酶,以及蓝鸟生物旗下β-地中海贫血基因疗法Zynteglo,其研发时长均在10年以上。

因此,对于罕见病用药领域,一个合理且可持续的创新环境尤为重要。在李萍看来,罕见病理想的创新平台,既要有药监部门的法规支持,也需要有市场上的行政保护和平衡的价格,形成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良性闭环。

“在新药研发的过程中,许多环节与政策息息相关。比如与药监的沟通、方案变更的审批、药物生产等,如果都有相关的倾斜政策,将更利于研究者和患者的参与,以及企业、临床研究中心和生产方的发展与协作。”李萍对时代财经指出。

图虫创意-920867986483314820.jpeg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2015年11月,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药品注册审评审批若干政策的公告》,明确罕见病创新药的注册申请可以加快审评审批。2016年4月,国务院颁布《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6年重点工作任务》,该文件明确指出,进一步畅通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用药以及罕见病用药、临床急需药品的审评审批专门通道,加快注册审评进度。

此后7年间,多项支持罕见病药物研发和注册的政策陆续出台。2022年5月9日,国家药监局综合司公开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明确给予罕见病药物不超过7年的市场独占保护期,目前该条例尚未生效实施。

“上述政策在很大程度上鼓励了罕见病新药的研发。同时CDE(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也出台了罕见病药物开发的多项相关指导原则,以指导和鼓励创新的开发路径。”李萍告诉时代财经,从药物审批的角度来看,罕见病患者非常少,但又有药物研发的需要,所以在临床试验设计时一些新的方法得以应用,比如适应性设计、去中心化的临床试验、外部对照的应用等等。

当下的各项政策皆在鼓励罕见病药物的研发。根据上述罕见病行业观察报告统计,基于《第一批罕见病目录》公布的121种罕见病,目前已有199种药物在全球上市,涉及87种罕见病;其中103种药物在中国上市,涉及47种罕见病;其中73种药物在中国上市并纳入医保,涉及31种罕见病。

但根据流行病学文献报道和公开数据测算,上述121种罕见病约影响300万名患者,与中国罕见病约2000万的总患病人数相比,还远不足以覆盖。

前述罕见病行业观察报告提到,随着国家持续推进罕见病相关工作,未来可能会出台第二批、第三批罕见病目录,更新罕见病诊疗指南,更多罕见病将被纳入规范化诊疗。

孤儿药赛道开始拥挤

截至目前,北海康成共有3款产品上市,分别是用于预防和治疗化疗引起的口腔黏膜炎的口腔含漱液康普舒,用于HER2阳性早期乳腺癌强化辅助治疗的贺俪安,以及中国首个黏多糖贮积症(又称“黏宝宝”)Ⅱ型酶替代疗法药物海芮思。这三款产品均非北海康成自主研发,而是授权引进的品种。

尽管已经有产品实现商业化,但由于有数款重磅产品仍处于临床阶段,需要高昂的研发成本,北海康成仍需两到三年才能实现盈利。

财务数据显示,2019-2021年,北海康成的营收分别为146.9万元、1203.2万元、3116.10万元,分别净亏损2.18亿元、8.46亿元和10.77亿元。2022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3472.8万元,同比大增184.84%,净亏损收窄至2.49亿元。另据2022年中报,北海康成账面上的现金约为6.05亿元。

亏损严重并不意味着没有未来。放眼全球,罕见病医药市场热度正显著提升。

Evaluate发布的《2022年孤儿药报告》显示,孤儿药市场2021-2026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2%,增长速度为非孤儿药市场2倍。另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中国罕见病药物市场预计将以34.5%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由2020年的13亿美元增至2030年的259亿美元。

图虫创意-1365711261271457810.jpeg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国际医药巨头们也一改冷眼旁观的态度,纷纷躬身入局,交易活跃。

2018年4月,武田制药斥资650亿美元收购罕见病巨头夏尔,成为2018年医药领域最大规模的并购。2020年12月,阿斯利康豪掷390亿美元收购美国亚力兄制药(Alexion),并于2021年9月宣布成立中国罕见病业务部。2021年11月,默沙东达成以110亿美元收购生物制药公司Acceleron,正式布局罕见病管线。

进入2022年,全球罕见病用药领域更诞生多起重磅收购。其中,“宇宙大药厂”辉瑞先后以116亿美元和54亿美元收购Biohaven公司和GBT公司,此举被认为将进一步加强其罕见病领域的布局。

国内药企方面,除了北海康成,恒瑞医药(600276.SH)、君实生物(688180.SH,01877.HK)、上海医药(02607.HK)、艾美斐生物、博雅辑因、康蒂尼药业等也正积极布局罕见病研发管线。

罕见病用药完整的产业链包括研发、生产、供应等一系列环节。这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即使是国际上知名药企,也很难完成全链条环节的布局。因此,业内比较通行的做法是收购罕见病用药领域的生物医药公司,而非只针对个别产品进行收购。这也证明了完整的罕见病产业链存在的重要性和价值。

“罕见病是一个高潜力、充满创新的疾病领域,正在成为国内外大小制药企业所探索的机会。”李萍告诉时代财经。

Insight数据库等发布的《罕见病综合报告》数据显示,全球共有2595个药品成分在研,1058个尚处于临床前,国内在研药品成分为331个。而眼下,北海康成正积极推动罕见病药物研发管线落地。

2022年11月,北海康成宣布,其处于临床开发阶段的候选药物——靶向C5的重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CAN106,已被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授予孤儿药资格认证,用于治疗重症肌无力(MG)。CAN106目前正在中国进行治疗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的1b/II期临床试验。

“目前,罕见病药物的种类和可及性还是非常有限,即使是已经获批的药物,很多病患也难以获得。如果我们的药物能够获批,我们希望可以保持一个病患有能力支付的价格,然后通过全社会的努力,提高药物的可及性,延长病患的生命,同时改善他们的生存和生活质量。”李萍对时代财经说。

文章来源:时代财经 编辑:朱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