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财经APP
企业第一财经读本

跨境利差超150个基点!内地“聪明钱”涌入香港,美元存款和港险掀配置热潮
考虑到人民币汇率波动及跨境手续费,美元存款的实际收益可能被“反噬”
文|记者 何秀兰
在市场利率持续走低的背景下,香港凭借美元存款利率“高水位”与多元保险产品创新,成为内地资金南下寻锚的“双栖港口”。
据时代财经梳理,当前内地多家银行的1年期美元定存利率普遍回落至2.1%-2.8%,较2023年5%的峰值近乎腰斩。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香港银行美元存款利率仍坚挺在3.7%-4.5%,跨境利差普遍超150个基点。
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高级分析师艾亚文向时代财经表示,这主要是由美联储降息周期传导效应所致。多数内地银行此前下调美元存款利率, 旨在主动优化负债成本、缓解净息差压力,降息也有出于汇率风险与利差管理的需求。香港因存在“联系汇率制”等制度优势,港元与美元指数固定捆绑,因此定期存款利率仍然保持较高水平,形成阶段性套利窗口。
除传统存款外,兼具保障与投资功能的香港保险也成为资金新去向。2024年前三季度,内地访客赴港投保保费466亿港元,环比增长21%,全港新单总保费1696亿港元,再创历史新高。
图源:图虫创意
跨境利差催生香港美元存款配置热潮
在全球资本再平衡的背景下,香港美元存款市场正上演着“磁石效应”。
2024年内地银行美元定存利率经历多轮下调,一年期利率从年初5%的高位回落至2.1%-2.8%。反观香港市场,香港银行美元存款利率普遍在3.7%-4.5%区间,形成较大利差空间。以中银香港为例,1年期美元定存利率达4.75%,较内地同期限美元产品高出约200个基点。
这种结构性利差在香港银行的短期产品中更为显著,工银亚洲98天期美元存款产品利率达4%;而南洋商业银行近期推出的“倍高息”产品,针对兑换资金,客户可享受存期为7天、年利率高达8%的美元存款利率,形成“存期越短、利率越高”的倒挂现象。
“利率倒挂可能是香港银行的流动性管理策略。”艾亚文向时代财经指出,通过短期高息快速吸储,既可补充流动性,又能规避长期负债成本锁定的风险。这反映了银行对长期资金需求的谨慎态度,避免承担未来利率下行导致的成本压力。
内地和香港的美元存款利率剪刀差形成跨境套利空间。香港金融管理局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香港认可机构存款总额和美元存款分别录得7.09%和14.24%的增长,美元存款增速创近8年新高。
尽管个人年度5万美元购汇额度未调整,但多家银行客户经理向时代财经表示,其所在银行大额跨境转账的尽职调查明显加强。香港某银行客户经理张俊(化名)向时代财经表示,他们所在银行的合规部门近期加强了对大额资金流动的监控,以确保符合反洗钱和反恐融资的监管要求。
尽管香港美元存款利率吸引了大量资金流入,但业内人士提醒投资者需关注潜在风险。
“配置美元资产,除了关注资产本身价值以外,还有多个方面。一是关注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变动;二是考虑换汇成本,包括银行收取的手续费等;三是部分美元资产或产品有一定锁定期,投资者需要考虑资金长短期需求。”艾亚文向时代财经表示。
张俊指出,港元联系汇率制度下,一旦美联储启动降息周期,现有利率结构将面临调整。部分高息美元短期存款产品可能被银行用于营销,争夺客户,理性投资者应警惕“高息幻觉”。此外,考虑到人民币汇率波动及跨境手续费,实际收益可能被“反噬”。
港险配置延续火热
在美元降息预期下,香港银行短期高息存款与长期保险产品形成互补。除传统存款外,兼具保障与投资功能的香港保险成为资金新去向。
香港保险业监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全香港新单保费达1696亿港元,同比上升15.7%。其中,源自内地访客的新单保费为466亿港元,环比增长21%,占全香港新单保费27.48%。这就意味着,投保香港保险的客户有近三分之一都是内地居民。
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内地访客购买人寿产品共投下16.46万份新保单,同比上升15.9%。其中,内地访客投保最多的是终身寿险和重疾险,占新单总保单数的59.0%和28.3%。而新单数量增幅最大的是储蓄寿险,新单数量为5961份,同比上升73.8%。
香港储蓄寿险通常提供长期的现金价值增长和潜在分红,侧重于储蓄和财富积累功能;而终身寿险主要功能是提供终身的身故保障,收益以固定的保额或按照一定的利率增长为主。
“多元货币储蓄险是香港热门产品,支持美元、港元、人民币、英镑等多种国际主流货币作为保单货币。”香港保险经纪人王生(化名)向时代财经表示,保单持有人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和对不同货币汇率走势的判断,在投保时或在保单有效期内选择合适的货币作为保单货币,以实现资产的多元化配置,有效对冲单一货币的汇率风险。
资深精算人士李兆明(化名)向时代财经指出,香港分红险的20年预期IRR(内部收益率)普遍达到5.2%-5.8%,较内地同类产品普遍高出1.8-2.3个百分点。“这种差异源于香港险资可全球配置资产,当前美债收益率处于高位,险企可通过增持30年期美债锁定收益,这是内地机构难以复制的优势。”
深圳某科技公司高管曾鸿飞(化名)向时代财经表示,他在2024年10月配置香港某银行的1年期美元存款(利率4.5%)和友邦保险的多元货币储蓄险,两者分别用于中期流动性需求和长期养老规划。
类似案例在“新锐中产”中颇具代表性,这类群体资产规模多在50万美元-300万美元,倾向“存款+保险”的复合配置策略。
38岁的深圳投资者李荣向时代财经分享了他的配置方案,将300万美元资产分拆为三部分:40%购入香港某银行的美元定期存款,锁定约4.5%的年收益;30%配置多元货币储蓄险作为子女教育金;剩余30%等待港股市场调整机会,再进行投资。他算了一笔精细账:美元存款年息超过5万美元,不仅覆盖全家每年4万美元的香港医疗险保费,剩余部分还能补偿汇率波动缓冲垫。
然而,跨境理财并非没有“暗礁”,投资者需谨慎。王生提醒,香港保险不受内地存款保险条例保护,且法律纠纷需适用香港司法程序。香港保险通常由“低保证收益+高分红收益”组成,但分红收益存在一定但不确定性。我们观察到部分客户过度追求收益而忽视汇率逆转风险,当美元进入降息周期,香港保险较低的保证收益可能难以覆盖本币升值损失。”
在利率周期切换的十字路口,中产阶层的理财选择已超越单纯的产品比较,演变为对全球资产配置能力的系统性考验。当香港保险签单员开始熟练使用普通话讲解IRR测算表,当深圳科技精英的早餐会话题从股市K线转为货币久期管理,一场静悄悄的财富管理革命正在改写大湾区金融版图。